目的:著重探討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突狀瘤CT表現特征及診斷價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經手術和病理確診的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突狀瘤65例CT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65例IP的CT表現特征,以鼻中道為中心的一側鼻竇和/或鼻腔內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其中,僅鼻腔受累者18例,一側鼻腔及鼻竇均受累者47例。鼻腔及鼻竇有膨大并骨質破壞者43例。軟組織腫塊強化者23例。術后IP復發者13例(20%);惡變者9例(14.3%)。結論:CT檢查對IP的病變部位、范圍、程度等能準確確定,可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目的 探討新生兒感染時病情嚴重程度與心肌酶活性變化的關系。方法 將收住NICU患感染性疾病的102例新生兒進行新生兒危重病例評分后分為非危重、危重和極危重3組,于入院后24 h內采集靜脈血檢測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及肌酸激酶新型同工酶(CKMB)活性,而后進行各組間比較分析。結果 危重組、極危重組患兒心肌酶活性較非危重組明顯升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1)。結論 新生兒感染時危重度分級與心肌酶活性的改變密切相關,血清心肌酶對臨床判斷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心肌損害及病情嚴重程度有一定價值。
目的應用生物信息學分析的方法探討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PF)中差異表達的長鏈非編碼 RNA(lncRNAs)及轉錄因子(TFs)。方法從 NCBI 基因表達芯片數據庫(GEO)下載與 IPF 相關的三個基因表達譜(GSE2052、GSE44723 以及 GSE24206),根據 NCBI Gene 數據庫及 GENCODE v7 數據庫的基因注釋信息,將下載的數據進行注釋合并。然后應用 R 軟件(3.6.0 版本)的 limma 包,篩選出差異表達的基因(表達倍數>1 或<–1,且 P<0.05),并構建基因表達相關網絡,采用 R 軟件 clusterProfiler 包對差異表達的 lncRNA 及 TFs 進行功能富集分析,以推測其生物學功能。應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驗證篩選基因在 IPF 患者中的表達。結果篩選出 8483 個差異表達的基因,其中 3 個 GEO 數據集中共有 29 個共同差異表達的基因,采用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注釋差異表達的基因,通過蛋白質–蛋白質互作網絡獲得 18 個模塊,主要涉及多聚泛素、高爾基小囊泡轉運、胞內吞等功能。采用超幾何檢驗的方法獲得 IPF 中差異表達的 lncRNAs 和 TFs,并且相應的基因主要涉及泛素化介導的蛋白質水解、剪切體以及細胞周期等。其中的 lncMALAT1、E2F1 以及 YBX1 在 IPF 患者外周血中出現差異表達。結論lncMALAT1、E2F1 以及 YBX1 可能是 IPF 發病和進展的調控基因,可為 IPF 的診斷治療提供新途徑。
目的 觀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不同時期外周血內皮祖細胞(EPCs)的數量變化。方法 臨床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60例患者納入研究。根據眼底及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無視網膜病變(NDR)組、非增生型DR(NPDR)組及增生型DR(PDR)組,每組各20例。選擇同期門診體檢正常者20名作為對照組。抽取所有受檢者晨起空腹靜脈血6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并比較4組受檢者外周血EPCs數量的變化情況。結果 對照組、NDR、NPDR及PDR組受檢者外周血EPCs數量分別為(0.0179plusmn;0.0047)%、(0.0151plusmn;0.0086)%、(0.0123plusmn;0.1137)%、(0.0316plusmn;0.0294)%;PDR組受檢者外周血EPCs數量較其他3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hi;2=43.780,P<0.05);NDR、NPDR組受檢者外周血EPCs數量略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hi;2=5.244,P=0.73);NPDR組受檢者外周血EPCs數量低于NDR組,但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chi;2=6.016,P=0.12)。結論 NDR、NPDR患者外周血EPCs數量降低,PDR患者外周血EPCs數量顯著增高。
目的對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術中移植物脛骨端固定方式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廣泛查閱近年來國內外關于ACL重建移植物脛骨端固定方式的文獻,并對影響固定方式選擇的因素進行總結分析。結果ACL重建術中移植物脛骨端固定時,主要考慮膝關節屈曲角、移植物張力及移植物固定裝置3個因素。目前主要選擇在膝關節屈曲0° 或30° 位固定移植物,研究顯示30° 位固定后膝關節穩定性更好,而0° 位固定后伸膝受限發生率降低。在移植物張力方面,選擇接近90 N張力水平或膝關節屈曲30° 位時患膝前后松弛度恢復至相對于健側膝關節過度約束2 mm,可獲得良好療效;關于移植物固定裝置,界面螺釘仍是移植物脛骨端固定最常用方式;隨著近年來全內ACL重建術式的推廣,皮質懸吊固定可能成為主流。結論關節鏡下重建是ACL斷裂主要治療手段,但移植物脛骨端尚無最佳固定方式,各固定方式優劣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的 比較I.D.E.A.L技術與經脛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術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60例ACL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患者均接受關節鏡下自體肌腱重建ACL,術中股骨隧道定位采用I.D.E.A.L技術30例(I.D.E.A.L組)、TT技術30例(TT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致傷原因、損傷側別、受傷至手術時間、合并軟骨及半月板損傷構成比以及術前Lysholm評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脛骨前移差值、Blumensaat角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住院時間、術后早/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Lysholm評分、IKDC評分及VAS評分評價膝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測量脛骨前移差值;MRI復查觀察移植物愈合情況,并測量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脛骨端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quotien,SNQ)值,以及膝關節Blumensaat角。計算脛骨前移差值以及Blumensaat角的手術前后差值(變化值)進行組間比較。結果術后兩組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時間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4.9個月。術后兩組膝關節Lysholm評分、IKDC評分均較術前增加,VAS評分降低,其中TT組術后1周VAS評分與術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評分兩組組內與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時間延長,兩組上述評分均呈進一步改善趨勢;Lysholm評分、VAS評分術后1周及1、3、6、12個月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IKDC評分僅術后1個月與術后1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I.D.E.A.L組膝關節Lysholm評分、IKDC評分高于TT組、VAS評分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1、3、6、12個月兩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兩組脛骨前移差值均較術前降低(P<0.05);且I.D.E.A.L組變化值高于T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I.D.E.A.L組術后早、遠期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TT組(P<0.05)。術后12個月MRI檢查示兩組膝關節移植物均生存良好,Blumensaat角均較術前降低(P<0.05),且I.D.E.A.L組Blumensaat角變化值以及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脛骨端SNQ值均高于TT組(P<0.05)。結論 采用I.D.E.A.L技術重建ACL術后早期療效更好,膝關節穩定性更高,術后并發癥率更低;但采用TT技術重建術后移植物成熟度更高。
目的 探討改良式髕骨單隧道內側髕股韌帶(medial patella 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23年1月—6月,共納入61例擬行自體半腱肌重建MPFL治療的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31例采用髕骨內側雙錨釘MPFL重建(髕骨錨釘組),30例采用髕骨單隧道MPFL重建(髕骨隧道組),兩組股骨端均采用可吸收擠壓螺釘固定。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別、脛骨結節至滑車溝距離(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Q角、Caton-Deschamps指數、脫位次數及術前Kujala評分、術前髕骨傾斜角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復查膝關節CT觀察髕骨骨道、髕骨錨釘位置及髕骨復位情況,同時測量髕骨傾斜角;術前,術后2周及1、3、6、12個月采用Kujala評分評估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術后3個月行切口美觀滿意度評分;術后12個月復查膝關節MRI測量移植肌腱信噪比(signal-to-noise quotient,SNQ)比較兩組患者移植物的成熟度。 結果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膝關節CT復查示髕骨骨道、髕骨錨釘位置與術中透視定位一致;兩組髕骨傾斜角手術前后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4個月,平均12.8個月。髕骨錨釘組有1例髕骨端錨釘縫線排斥反應,經清創換藥后切口愈合。隨訪期間患者均無髕骨脫位復發、感染、術后僵硬等相關并發癥發生。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后各時間點Kujala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術后3個月均恢復至正常水平。術后極早期(2周時)髕骨隧道組Kujala評分高于髕骨錨釘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點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髕骨隧道組患者術后3個月切口美觀滿意度評分及術后12個月SNQ顯著優于髕骨錨釘組(P<0.05)。 結論 采用改良式髕骨單隧道MPFL重建治療不伴病理性TT-TG的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髕骨單隧道定位方式形成的髕骨端滑動-固定結構為重建的MPFF提供了一個可變自由度,在康復極早期展現了很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