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經纖維支氣管鏡注入100%石碳酸溶液治療支氣管胸膜瘺的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遼寧省腫瘤醫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術后并發支氣管胸膜瘺患者12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齡58.0 (45~71)歲;全組患者均為原發性肺癌,其中鱗癌8例,腺癌4例;中心型肺癌8例,周圍型肺癌4例;3例行右全肺切除術,6例行左全肺切除術,2例行右肺中下葉切除術,1例行左肺上葉切除術。患者經纖維支氣管鏡滴注100%石碳酸溶液,每次0.5~1.0 ml滴至支氣管胸膜瘺黏膜處,觀察胸腔閉式引流管氣體溢出情況,若1周后仍有氣體溢出可反復注射。分析其療效。 結果 12例患者有8例經5次石碳酸滴注后瘺口閉合,2例經過7次,2例經過2次治療后瘺口閉合。瘺口平均閉合時間33 d,除2例患者因體弱分別住院42 d和50 d外,其余患者均于門診治療痊愈,總有效率100%。 結論 經纖維支氣管鏡瘺口內滴注100%石碳酸溶液治療支氣管胸膜瘺療效確切。
目的 探討管飼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對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OPD) 行無創正壓通氣( NPPV) 治療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方法 選擇2009 年1月至2011 年4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中度AECOPD 需行NPPV 治療的患者60 例, 隨機分為管飼腸內營養組( 30 例) 和經口攝食組( 30 例) 。比較兩組患者7 d 內每日營養攝入量和累計營養攝入量, 7 d 后血漿前白蛋白和轉鐵蛋白濃度的變化, 脫機成功率, 無創通氣時間, 住ICU時間, 氣管插管率, 以及28 d 死亡率。結果 與經口攝食組比較, 管飼腸內營養組7 d 內每日營養攝入量和累計攝入量明顯增加 (Plt;0.05) ,7 d 后血漿前白蛋白[ ( 258. 4 ±16. 5) mg/L比( 146. 7 ±21. 6) mg/L] 和轉鐵蛋白[ ( 2. 8 ± 0. 6) g/L比( 1.7 ±0. 3) g/L] 濃度明顯升高( P lt; 0. 05) , 脫機成功率明顯升高( 83.3% 比70. 0% , Plt;0.05) , 無創通氣時間[ 5. 6( 3.2 ~8.6) d 比8. 4( 4.1~12.3) d] 、住ICU時間[ 9.2( 7.4 ~11.8) d 比13.6( 8.3 ~17.2) d] 明顯縮短(Plt; 0.05) , 氣管插管率(16.6% 比30.0% ) 和28 d 死亡率( 3.3% 比10.0%) 明顯降低( Plt;0.05) 。結論 管飼腸內營養較經口攝食能迅速改善中度AECOPD 行NPPV 治療患者的營養狀態, 提高脫機成功率, 縮短無創通氣時間和住ICU 時間, 降低氣管插管率和死亡率。研究結果提示對中度AECOPD行NPPV 治療的患者應首選管飼腸內營養支持治療。
目的 探討乳腺癌組織中乙醛脫氫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及性別決定區Y框蛋白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 方法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2017–2019年期間在南陽市中心醫院就診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組織及其癌旁組織中ALDH1及SOX2 蛋白表達情況,并分析二者的相關性以及二者與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結果ALDH1和SOX2蛋白表達陽性率在乳腺癌組織中高于在癌旁組織中(75.0%比30.0%,P<0.05;62.5%比21.3%,P<0.05)。乳腺癌組織中ALDH1及SOX2蛋白陽性表達與乳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學分級、TNM分期和腋窩淋巴結狀態有關(P<0.05);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ALDH1蛋白與SOX2蛋白表達呈正相關(rs=0.507,P<0.001)。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以及結合與臨床有關的特征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乳腺癌患者的腫瘤大小、組織學分級、TNM分期、腋窩淋巴結狀態以及ALDH1和SOX2蛋白表達均與隨訪后達到無病生存無關(P>0.05,可能受樣本量少及發生終點事件例數較少影響所致);但是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的生存曲線經log-rank檢驗分析結果顯示,ALDH1和SOX2蛋白陽性表達患者的累積無病生存率低于陰性表達者(P<0.05)。結論ALDH1和SOX2蛋白在乳腺癌組織中高表達且二者呈正相關;生存曲線log-rank檢驗顯示乳腺癌患者癌組織中ALDH1和SOX2蛋白陽性表達者有預后較差的趨勢。
目的探討腋窩淋巴結外軟組織受累對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回顧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南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TNBC伴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分析并比較腋窩淋巴結外軟組織陽性和陰性TNBC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情況并分析影響預后的因素。結果共納入216例TNBC伴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其中腋窩淋巴結外軟組織陰性者123例、陽性者93例。相較于腋窩淋巴結外軟組織陰性者,其陽性患者中組織學分級更高者(Ⅲ級)、淋巴結轉移數目更多者(>10枚)、原發腫瘤直徑更大者(>5 cm)占比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數目多(>10枚)是影響TNBC患者總生存期和無病生存期縮短的風險因素(P<0.05),腋窩淋巴結外軟組織陽性是影響TNBC患者無病生存期縮短的風險因素(P<0.05),組織學分級高(Ⅲ級)和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低表達是影響TNBC患者總生存期縮短的風險因素(P<0.05)。腋窩淋巴結外軟組織陽性TNBC患者的5年累積無病生存率低于陰性患者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0.2%比83.3%,χ2=6.934,P=0.008),而二者的5年累積總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75.3%比82.1%,χ2=1.969,P=0.161)。結論從本研究結果看,TNBC患者中腋窩淋巴結外軟組織陽性患者預后更差,尤其需多關注組織學分級Ⅲ級、淋巴結轉移數目>10枚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低表達患者。
目的 探討腰椎單節段經椎弓根截骨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臨床效果。方法 2006年7 月-2010年7月,采用腰椎單節段經椎弓根截骨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45例。其中男39例,女6例;年齡21~59歲,平均36.9歲。病程6~40年,平均18.6年。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腰部酸痛、疲勞感,步態異常,平視及平臥功能障礙。術前影像學表現為骶髂關節融合,脊柱竹節樣改變,骨盆后傾,脊柱后凸畸形。病變累及頸椎者30例,局限于胸腰椎者15例。結果 術后發生切口積液裂開1例,給予清創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發生腹部皮膚水皰2例,給予硫酸鎂濕敷后痊愈。42例患者獲隨訪,隨訪時間24~74個月,平均30個月。均達骨性融合,融合時間3~12個月,平均6.8個月。術后患者均能平視、直立行走及平臥。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的胸腰段全長(T1~S1)Cobb角、 腰段(L1~S1)Cobb角、頜眉角、矢狀面失平衡距離、脊柱側凸研究學會患者22項問卷量表(SRS-22)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各指標術后1周和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結論 單節段經椎弓根腰椎截骨術矯正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臨床效果滿意。
目的探討在特發性脊柱側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后路矯形手術中,多節段Ponte截骨術對保持和恢復胸椎后凸的作用。 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矯治的Lenke 1型IS患者,按照術中脊柱后方結構松解方式不同分為A、B兩組。A組17例采用多節段Ponte截骨術,截骨部位均選擇在胸彎頂椎附近連續3個節段;B組25例采用單純軟組織松解術。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累及節段、冠狀面Cobb角、胸椎后凸角、Risser指數及側方彎曲像柔韌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手術前后攝脊柱站立正側位X線片并記錄相關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手術效果。 結果所有手術均順利完成。A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失血量均顯著大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A組術中1例發生硬膜損傷、腦脊液漏,術后俯臥、切口加壓后自行愈合;其余患者均未發生術中相關并發癥。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4年,平均2.8年。均無神經損傷、感染和內固定失敗等并發癥發生。術后無明顯矯形丟失,外觀和軀干平衡均明顯改善。A、B組術后1周及2年主胸彎冠狀面Cobb角均較術前明顯改善(P lt; 0.05);術后1周及2年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A組術后1周及2年冠狀面Cobb角及矯正率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A組術后1周及2年的胸椎后凸角及角度改變均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在Lenke 1型IS后路矯形手術中,通過多節段Ponte截骨術,在矢狀面能夠有效保持和恢復胸椎后凸,在冠狀面對矯正率無明顯影響。
目的探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累及腎動脈的超聲特征及與腎功能的關系。方法選擇2013年2月—2023年5月德陽市人民醫院收治ATAA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夾層是否累及腎動脈分為腎動脈累及組和腎動脈未累及組,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以及超聲特征,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并構建校正模型,分析ATAAD患者超聲特征和累及腎動脈的關系;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線評估超聲特征對ATAAD患者累及腎動脈的預測價值;另根據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將累及腎動脈患者分為腎功能正常組和腎功能異常組,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腎功能中累及腎動脈的超聲特征風險效應;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析累及腎動脈的超聲特征與腎功能指標的相關性。結果納入患者163例,其中男154例、女89例,年齡20~85(50.06±10.46)歲。腎動脈累及組及未累及組患者性別、Scr、BUN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未累及組患者相比,累及組升主動脈內徑、左心室壁增厚患者比例、腎灌注差更大(P<0.05);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校正混雜因素后ATAAD患者超聲特征和累及腎動脈的OR值分別為1.916、2.578和1.969,升主動脈內徑、左心室壁增厚、腎灌注差是累及腎動脈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超聲特征對ATAAD患者累及腎動脈的預測效能良好。且三者聯合預測累及腎動脈,預測效能更高;與腎功能正常組患者相比,腎功能異常組患者BUN、Scr、升主動脈內徑、升主動脈增寬患者比例、腎灌注差更大(P<0.05);Log-binomial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升主動脈內徑增加、升主動脈增寬、腎灌注差增大風險比顯著性調整前后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升主動脈內徑、升主動脈增寬、腎灌注差增大與腎功能指標密切相關(P<0.05)。結論 ATAAD累及腎動脈的超聲特征會影響腎功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且升主動脈內徑增加、升主動脈增寬、腎灌注差增大是腎功能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
目的比較脊柱機器人輔助不同手術入路植釘的療效差異,為臨床選擇合適的機器人輔助入路手術方法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分析2023年1月—8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4例胸腰椎疾病患者臨床資料,均采用Mazor X脊柱外科機器人輔助手術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釘。根據手術入路不同將患者分為后正中入路(posterior median approach,PMA)組(6例)和經肌間隙入路(intermuscular approach,IMA)組(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疾病類型、固定節段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螺釘相關并發癥及二次手術率;基于術后即刻X線片測量螺釘內傾角、螺釘與中線距離、螺釘尾傾角。 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神經損傷等螺釘相關并發癥,均無二次手術者。術后即刻IMA組患者螺釘內傾角、螺釘與中線距離以及螺釘尾傾角均大于PM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脊柱機器人輔助不同手術入路植釘的螺釘位置和內傾角存在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皮膚和肌肉等軟組織對進釘路線產生阻擋。使用脊柱機器人輔助手術治療時,應針對不同疾病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使治療更加合理有效。
目的探討新型多孔活性骨水泥(porous bioactive bone cement,PBC)在體內的生物力學特性,觀察材料降解及新骨形成情況。 方法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粉末、生物玻璃粉末和殼聚糖顆粒按照不同質量百分比(W/W,%)比例配制成3種PBC:PBCⅠ(50︰40︰10)、PBCⅡ(40︰50︰10)和PBCⅢ(30︰60︰10)。32只10月齡新西蘭大白兔,雌雄不限,體重4.0~4.5 kg;制備直徑4 mm、深10 mm的雙側股骨髁部缺損模型。動物模型隨機分為4組(n=8),分別于雙側缺損處植入單純PMMA骨水泥(A組)、PBCⅠ(B組)、PBCⅡ(C組)和PBC Ⅲ(D組)。術后觀察實驗動物一般情況,1周時行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檢查,3、6個月取標本行生物力學測試和Van-Gieson染色組織學觀察;取未植入的對應骨水泥行生物力學測試,作為對照。 結果實驗動物均存活至實驗完成。1周X線片檢查示各組植入骨水泥位置良好。生物力學測試示,植入前及術后3、6個月,C、D組壓縮強度和彈性模量均較A組明顯下降(P lt; 0.05);B組壓縮強度及3、6個月彈性模量較A組明顯下降(P lt; 0.05);C、D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植入前及術后3個月,C、D組兩指標均較B組明顯下降(P lt; 0.05);6個月,C組壓縮強度和D組彈性模量較B組明顯下降(P lt; 0.05)。與植入前相比,B、C、D組術后3、6個月兩指標均顯著下降(P lt; 0.05),A組無顯著變化(P gt; 0.05)。組織學觀察示,術后3個月,A組纖維結締組織環繞在PMMA和骨組織之間;B、C、D組殼聚糖顆粒有不同程度降解,其中D組降解最明顯;6個月,A組較前無明顯變化;B、C、D組可見骨組織沿殼聚糖降解后形成的空隙向骨水泥內部生長,C、D組骨生長優于B組。定量分析顯示,A、B、C、D組骨組織含量百分比呈逐漸上升趨勢,且各組內術后6個月顯著高于3個月。 結論以PMMA粉末、生物玻璃粉末和殼聚糖顆粒按照質量百分比(W/W,%)40︰50︰10及30︰60︰10比例制備的PBC較單純PMMA骨水泥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學特性。
目的探討術中CT導航在脊柱側凸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釘植入術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2月行脊柱后路矯形融合術的46例胸彎脊柱側凸患者臨床資料,比較術中CT導航下(A組,21例)和傳統C臂X線機下徒手(B組,25例)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釘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脊柱側凸類型、累及節段、主胸彎Cobb角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 A、B組各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釘273枚及308枚。采用Modi等方法,通過術中CT掃描對椎弓根螺釘位置分級,計算兩組在上胸椎(T1~4)、中胸椎(T5~8)、下胸椎(T9~12)和整個胸椎(T1~12)的準確植釘率、安全植釘率和潛在危險植釘率。結果 A組整個胸椎的準確植釘率(93.4%)、安全植釘率(98.9%)均顯著高于B組(83.8%、92.5%),潛在危險植釘率(1.1%)顯著低于B組(7.5%),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兩組上、中、下胸椎的準確植釘率、安全植釘率和潛在危險植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根據CT評估結果將潛在危險植釘重新植釘或去除。術后3 d根據神經系統體檢評定兩組均無神經功能缺失發生。結論 與傳統C臂X線機下徒手植釘技術相比,術中CT導航可提高胸椎椎弓根螺釘植入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可在術中發現危險螺釘并及時去除或修正,保障手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