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較鎖定鋼板及髓內釘治療老年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的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選擇標準的86例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老年患者臨床資料。其中,46例行鎖定鋼板固定(鎖定鋼板組),40例行髓內釘固定(髓內釘)。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側別及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以及合并損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肩肘外科(ASES)評分、Constant-Murley評分,以及肩關節活動度(前屈、外展、外旋);X線片復查骨折愈合情況,于術后第2天及末次隨訪圖像測量頸干角并計算差值。結果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8~40個月,平均30.4個月;兩組隨訪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86,P=0.327)。X線片復查示兩組骨折均愈合,鎖定鋼板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1.3±2.1)周,髓內釘組為(10.3±2.0)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50,P=0.027)。鎖定鋼板組頸干角差值為(7.63±7.01)°,髓內釘組為(2.85±2.8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32,P<0.001)。末次隨訪時,兩組Constant-Murley評分、ASES評分、VAS評分及肩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鎖定鋼板組13例(28.3%)、髓內釘組4例(10.0%)發生并發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98,P=0.034)。結論 鎖定鋼板及髓內釘均可用于治療老年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其中髓內釘固定手術更加微創,術后并發癥更少,骨折愈合更快。
目的綜述機器學習在創傷骨科領域的應用進展并展望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前景。方法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闡述機器學習算法研究現狀,總結其在創傷骨科領域的研究進展。結果隨著計算機數據處理能力的飛速發展、醫工交叉的逐步深入,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應用漸廣。目前,機器學習在創傷骨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骨折影像識別與診斷分層、創傷骨科臨床決策及評估、圍術期與預后風險預測等方面,有著較強的性能和準確性。然而,機器學習的發展及臨床應用仍存在著數據庫樣本不足、模型解釋性差以及普適性和個體化差異的問題。結論 隨著臨床樣本量的增加以及算法性能的提升,機器學習在創傷骨科輔助診斷、指導決策、制定個性化醫療方案以及合理配置臨床資源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目的與Gamma 3髓內釘比較,探討Gamma 3 U-Blade系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早期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24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內固定術中采用普通Gamma 3髓內釘65例(對照組)、Gamma 3 U-Blade系統59例(UB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骨密度、受傷至手術時間以及骨折分型、側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即刻尖頂距、骨折復位質量、拉力螺釘位置,末次隨訪時拉力螺釘滑動距離、頸干角變化值,術后12個月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內固定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UB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略增加,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4個月,平均17.1個月。術后12個月,兩組髖關節Harri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復查示,兩組尖頂距、骨折復位質量、拉力螺釘位置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骨折均順利愈合,且愈合時間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UB組頸干角變化值、拉力螺釘滑動距離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UB組無內固定相關并發癥發生,對照組6例(9.2%)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Gamma 3 U-Blade系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可以獲得良好早期療效,影像學結果優于普通Gamma 3髓內釘。
目的 探討老年男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圍術期血清IL-6水平變化,為此類患者的炎癥控制提供依據。 方法 回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40例年齡≥60歲男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其中25例為非骨質疏松癥患者(T值>?2.5,A組),15例為骨質疏松癥患者(T值≤?2.5,B組);另外根據年齡配比規則納入40例年齡≥60歲健康男性作為對照(C組)。3組受試者年齡、吸煙史、飲酒史、身體質量指數、合并癥(高血壓病和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尿素氮、肌酐和總蛋白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取C組受試者血清樣本,A、B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3、5、7 d的血清樣本, ELISA法檢測血清IL-6水平;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A、B組所有患者圍術期各時間點IL-6水平與T值的相關性。記錄A、B組患者術后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和1年死亡率。 結果A、B組術前IL-6水平顯著高于C組,B組顯著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B組患者術后1 d IL-6水平較術前顯著升高,然后呈逐漸下降趨勢,至術后7 d時降至接近術前水平;術后各時間點B組IL-6水平均顯著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示,A、B組所有患者圍術期各時間點IL-6水平與T值均成負相關(P<0.05)。術后住院期間A組4例患者(16.0%)發生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心力衰竭1例;B組3例患者(20.0%)發生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4,P=0.747)。A、B組分別有2例(8.0%)和4例(26.7%)于術后1年內死亡,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62,P=0.109)。 結論 老年男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早期血清IL-6水平顯著增高,尤其在骨質疏松癥患者中更為明顯。圍術期監測炎癥狀態并及時控制炎癥反應,可降低并發癥,改善術后生存狀況。